信陵君摇头。
门客又道:“既然如此,您不若先问问再回去?”
恰在此时有战报进来,信陵君便打消了回去的念头。
这下子可是真真正正地把魏王激怒了,他甚至开始怀疑信陵君打算拥兵自立。
他冷着脸让人传令下去,这一次不再用书信,而是广而告之,命信陵君回城。
结果朝中的大臣们却接二连三地入宫劝谏,有几个说的合情合理,魏王的疑心也稍微消散了一点。
但棹却对他说:“这里距离战场又没有多远,五国的军队难道还不能阻拦秦军几天吗?我想秦军也不会连日进攻才是。您好言相劝信陵君不肯回来,您言辞强硬信陵君再度推脱,我想他一定是心虚了,生怕您已经知道了他的狼子野心。还有这些臣子,他们明明知道,却捂着耳朵当做不知道信陵君不听从您的命令的事,反倒让您收回成命,他们这分明是在帮助信陵君啊。”
魏王深以为然,当下不顾大臣们的阻拦,强行将信陵君召回大梁。
而信陵君这一去,自然是再没回来。
***
秦军会议。
众人看着线报纷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
一天两天还好,但是时间久了五国联军就再也无法掩盖住信陵君不在的消息,更何况这事本来就是他们促成的。
何腹心笑眯眯地说道:“这么重要的事怎么能够不告诉他们自己人呢?”
众人会意。
蒙骜看向游士:“下一步准备的如何?”
游士回道:“已经准备万全,只待把这消息捅了出去就可以进行了。”
倒是有谋士担忧道:“万一他们已经做好准备了怎么办?”
叶煜摇头道:“若是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,那么这个消息就不会继续瞒着了,他们会先进攻我们,取得一场胜利后宣布这件事,如此一来也就不会动摇军心。”
那谋士这才放心不少。
信陵君不在的消息本就快瞒不住了,再有秦军在幕后推动了一把,顿时,五国联军就出现了问题。
各个国家无论是君主还是将士,都是因为有信陵君的统帅才会联合到一起的,如今信陵君走了,那个让所有人敬佩的人不在,谁能够代替他呢?
要是在合纵之前出问题还好,信陵君的声望尚未达到顶点,可以私下商讨决定,也用不着做出临阵换将这种大忌。
但是现在……四君子之首的称呼可不是白来的,放眼当今五国,还真没有谁的声望能与其相提并论。
连君王都做不到。
毕竟,你个别的国家的王率领其他国家的军队,让其他国家的人和君王怎么想?
这时候,要真说谁能接替信陵君的位置,那就唯有同为四君子的人了。
但是问题又来了,选哪位呢?
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可都在联军之中。
要说这两位战国四君子,那是不相上下的。论门客数量,春申君是遥遥领先,而平原君的不少门客都投奔的信陵君;论身份,平原君是王室,春申君不是;论年龄,春申君却又比平原君年长几岁;论贤才……这个大概谁都没胆说。
于是五国联军中就分成了两派,赵国肯定支持平原君,韩和赵是捆绑的,但是楚国人多啊,所以一个楚国就和他们打平了。这时候就看魏国和燕国的意思了。
魏国的那些信陵君的手下们,因为其中不少都是平原君的门客,再加上赵魏是姻亲,他们自然和赵国站到了一起。
如果这是信陵君的意思,楚国肯定不会说半点怨言,可偏偏信陵君走得急,而且也没想到自己回不来,现在又被困在大梁,根本没有留下任何指令。
四国都已经站了队,只剩下燕国了。
燕王是个懦弱的人,连带着也影响到了他的臣子。
燕国虽然性懦,却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类型,而是哪边人多站站那边,也就是俗称的跟风党。
包括这次合纵也不过是看别的国家都参与了,才参与进来的。
所以,结果已经不言而喻了。
平原君接替了信陵君成了五国联军的统帅。
楚国当然不服这个结果。
但最生气的不是春申君,也不是春申君的那些门客。
而是楚王完。
“岂有此理!”楚王瞪视着面前的简牍,“信陵君也就罢了,先生那点不如赵胜了?三晋欺人太甚!”
他写了一封长信寄给春申君,春申君看到这么厚的信,还以为是出了什么事,打开一看,顿时哭笑不得起来。
只因楚王信中写了一番类似“受委屈了咱就回来,不跟他们混”之类的话。
春申君无奈,只好写一份长长的劝言寄了回去。
楚王看了他的来信,大为感动,对近臣说:“我的先生真是宽容大度,我不如他啊。”
不过这并不代表着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。
除了楚王之外,春申君的门客们对此也很不满,他们平时在楚国被捧惯了,此时哪里能咽得下这口气?
“是信陵君提出的合纵,我们愿意暂时听从他的指挥去帮助他,但是现在信陵君不在了,我们为什么要听从平原君的指挥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