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媒看卫太太眼睛都亮了,心内怎样瞧不起她为人行事先不说,面上仍是笑眯眯道:“这一家子姓夏,家里从前是做皇商的,着实富贵得很,以前京城内外的桂花大半都是他们家的。”
“虽说他们家当家老爷走得早,就留下一个女儿,没有儿子继承家业,户部的差事自然也没了,但他们家历年积蓄了许多银钱,家里也不知有十万还是二十万的财产,总之,富贵着呐!”
卫氏越发笑得合不拢嘴,心道这家中独女,又这么富贵,岂不是说夏家往后的家财全都是这姑娘的?
若是昌儿娶了这位姑娘,那往后家里可就再也不缺钱花了。
但随即卫氏又想到夏家有钱是有钱,万一姑娘生得不好,也委屈了昌儿,便问官媒道:“何官媒,不知这位夏姑娘今年多大年岁?生得如何?性子怎么样?”
何官媒满面堆笑道:“卫太太不用急,听我给您慢慢儿说。”
“这位夏姑娘啊,今年十五岁,正好才及了笄,生得真是花朵儿一样,从小就读书识字,也会作诗作词,因此夏家太太就想给夏姑娘找一位读书上进的郎君。”
“我一听见‘读书上进’四个字,就想到您家举人老爷了不是?要说林举人老爷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,真正是年少有为,可不是极上进的?”
卫氏面上不由露出几分得意之色,心里到底记着陈嬷嬷的教导,未敢得意忘形,而是从陈嬷嬷教导过她的话里找出几句谦辞说了一回。
何官媒听她这几句话说得好,面上得意却怎么收都收不住,差点儿忍不住嘲笑出声。
总督府的嬷嬷教导得再好,也真是改不了人的本性。
他们一家子承了林总督的恩情,把家里孩子接到府上悉心教养三年中了举人,还许配给他苏夫人的干女儿为妻,林总督夫妇对他们家再造之恩虽说不上,却也恩情甚重。
可苏夫人干女儿亲娘没了,要守孝三年再完婚,他们家就等不得了,恩情也不顾体面也不顾,硬要给林举人退婚,他们一家子忘恩负义的事儿在京里差不多已经传遍了。
但她是官媒,卫氏来官府登记上要她们给林举人说媒,又正好分到她这里,她就得尽心尽力给林举人各处配对相看。
要说林举人是十七岁就中的举人,又是林总督的族侄,虽然家里不甚富贵,也应有不少四五品官员想要令他为婿。
只是他们一家子在京里名声不好,又得罪了林总督府上,总督和夫人虽没怎么着他们家,可这做官的人家若有别的选择,谁又愿意和他家结亲?
京里天子脚下,真正是随便砸下一块瓦片都能砸中个七品官,举人更是遍地都是,林举人在京里真正说起来也没多稀罕。
这也有半年的功夫了,她也费心费神给卫氏挑过五家姑娘,谁知道卫氏眼睛长在脑门上,一家都没看上。
她介绍的第一位姑娘是位举人家里的长女,今年十七岁,生得端方清秀,人也知书识字,也会管家理事,只是为守母孝耽误了婚嫁,卫氏却嫌弃人家家里清贫。
她便知道卫氏爱财,是以介绍的第二位姑娘家里是皇商,家中也有万贯家财,姑娘十五岁,生得比第一位姑娘还好上两分,也知书达理拿得了算盘,卫氏偏嫌弃人家是庶女出身。
……人家虽是庶女出身,却是当家太太陪嫁丫头生的!从小养在太太膝下,一应教养都和嫡出的姑娘一样,要不是就差个嫡出的出身,能轮得着你们家?
于是她给卫氏介绍的第三户人家便是既有家资,姑娘又是嫡出的人家,卫氏却觉得姑娘出身武将家里,怕往后和林举人说不到一处去,又拒了。
正五品千户家里的嫡出千金小姐卫氏也不愿意,她真是没了法子,便冷了卫氏两个月,觉得这活儿她干不了。
她不想干,卫氏却不放过她,又拎东西又拿银子的来请她给说媒,十分殷勤,和前几次态度相差甚大。
她心里奇怪外头一打听,原来是卫氏找私媒去说媒,私媒也满足不了她,又被她烦得不行,连门儿都不让她上了。
私媒能拒,她是官家人,放着卫氏不管被卫氏往上司那里告了状,可是要吃挂落的。
没法子,她只能继续帮林举人找媳妇。
第四家姑娘卫氏嫌弃人家姑娘年纪太小,才十四岁,不能尽早成婚传宗接代。
第五家姑娘倒是十八岁了,样貌才学性情没有一处不好,嫁妆也丰厚,卫氏又嫌弃姑娘父母双亡命硬,怕不吉利妨了林举人的仕途。
她心里真是烦透了卫氏,也不想再给林举人介绍什么好姑娘了,有卫氏这样婆婆,谁家姑娘嫁到他家不受气?那有底气硬气的姑娘也看不上他家。
偏生她又不能不搭理卫氏,正在发愁间,可巧儿她偶然听李官媒提了一嘴,说那夏家太太又来催给夏姑娘找女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