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合起来讲,以上两个方面分别从外部因素和内在本质两个方面对曹操做了概括。从外部讲,曹操畏惧社会、尊重社会;从内心讲,他尊重生命,关心百姓。由此两个方面的制约就形成了曹操的处事风格,这就是我下面要讲的第五点。
五、处事有礼有节。
当年伟人在处理皖南事变这一事件上提出了有理、有利、有节的六字方针。有理即我不主动挑事,有利即反击要在优势情况下进行,有节即对顽固势力的反击要适可而止,一切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为主。曹操在日常工作中,处理事务的基本原则,就是这六字方针,有理是处理事件的基本原则,就是处理事件就是以理服人,使人能接受。有利是处理事件的目的,就是通过对事件的处理,达到巩固团结的目的。有节就是处理事件的方式,要掌握火候,要有度。要做到有理、有利、有节,首先必须做到有理。要做到有理,首先必须做到明辨事理。如曹操战胜袁绍、占领冀州时,冀州社会风气很差。曹操要整治冀州的社会风气,必须要明白产生这种社会弊端的社会根源。《三国志.武帝纪》有这样的记载,曹操下令说,结成私党,互相袒护,这是古代圣贤最痛恨的,我听说冀州这个地方的风俗是父亲与儿子结成一帮,互相诋毁,自我吹捧。过去直不疑没有兄长,世人都说他与其嫂私通。第五伯鱼三次结婚娶的都是孤女,人们却说他殴打岳父。王凤独霸大权,谷永把他比喻成贤明的申伯。王商忠诚地为朝廷谋划,张匡却说他是旁门左道。这些全都是颠倒黑白,欺骗上天与君主的事例。我想要端正社会风气,这四种弊端不消除,这是我的耻辱。曹操能深刻地认识冀州社会风气不好的根源,治理冀州就做到了事半功倍。
其二,处理事件有理、有利、有节。《三国志.毛玠传》有这样一段内容,曹操管官的机构分东掾与西掾,毛玠是东掾,是一个管官的官。由于正直,得罪了不少的权贵。权贵们趁曹操要合并东掾与西掾之机,游说曹操,主张将东掾并入西掾,趁机挤走毛玠。曹操在处理这件事上既显得风趣,又做到了有理、有利、有节。
大军回到邺城,商议省并官职,毛玠对人情请托一概拒绝,当时,很多人都畏惧他,全都想把东掾并省,于是一起向曹操报告说,旧制西曹为上,东曹次之,应该并省东曹。曹操知道他们的用意,下令说,太阳从东方出来,月亮在东方时最亮,凡是人们说到方向,也先说东,为什么要并省东曹?便把西曹并省掉了。这件事的处理方式看出曹操处理事情的风格十分注意做到有理、有利、有节。
有理,为什么不并省东曹?因为太阳从东边出来,月亮在东边最亮,这是天理。天理都肯定东边的重要,为什么要并省东曹,与天理相违背呢?二是人们说到方向总是先说东,这是民意,在老百姓心中东方比西方重要,民意肯定了东方的重要。我们办事要顺从民意。所以,也不能并省东曹。这也是以理服人,体现了有利。因为不赞成并省东曹却没有对那些主张并省东曹的人进行指责,而是注重说理,以理服人。既达到了并省的目的,也保住了东曹,护住了毛玠,也顾及到了各方面的利益,有利于巩固团结。
曹操处理事情注意有理、有利、有节,也表现在尚刑名上。儿子曹彰出征时,他对曹彰说,居家为父子,在外为君臣。表明曹操公私分明,表明曹操对于父爱与法治两者界限分明。在家,我们遵守礼教,父慈子孝,不因君臣而忽视了lún_lǐ礼教。在外,我们得遵守法令,不忘君臣之礼,不要因父子之关系而忽视了国家法令。在《三国志.满宠传》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。曹洪有个宾客多次犯法,被满宠抓住。满宠要依法处理,曹洪找到满宠求情,满宠没有答应。曹洪找到曹操,当满宠知道曹洪找到曹操,曹操却又却不过曹洪的面子打算出面调和时,满宠提前将曹洪的宾客处置了。曹操知道后,高兴地说,当权的人不应该这样吗?一方面表现了曹操对满宠的赞赏,令一方面,表现了曹操处理事情注重有理、有利、有节。并不因为满宠提前处理了曹洪的宾客而使自己难堪而指责满宠。
另外,曹操有胸怀。很多事情看得远,举重若轻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四回有这样一个故事。官渡之战曹操大获全胜。在战利品中见到书信一束,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,左右曰,可速点对姓名,收而杀之。操曰,当时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,况他人乎?遂尽焚之。更不再问。可见曹操的胸怀与理智,其胸怀是包容了那些企图背叛的人,其理智是能从事情的本质上去认识问题,不因为那些人有书信往来就不问青红皂白,一棍子将人打死,而是认为当时的处境险恶,在险恶的坏境下有些波动也正常,应该原谅、宽容。
还有一个小斛派发军粮的故事也耐人寻味。这个故事见《三国演义》第十七回。曹操与袁术作战,粮食紧张,为了应急,他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