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听果然是因为倭国称臣之事,李浩就暗暗激动,自己终于能参与此事了,哼,倭国,老子不坑死你,老子就不信李,现在在老子能力不够,先小坑你们一把,等老子羽翼丰满了,慢慢整你们。
李浩正在思索间,房玄龄忽然出列道:“陛下,臣以为倭国称臣之事,不妥。”
长孙无忌也出列道:“臣附议。”
两大重臣第一时间出来反对,众臣一时间有点懵逼,有点搞不明白状况,为什么其他番邦来结宗主国的时候,都很顺利,而倭国请求拜宗主国却这么难,上次倭国使臣才把国书念了第一句,就被挑出两个大毛病,草草了事,一句押后再议,一押就是三年,如今人家使臣又来了,这可好,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第一时间跳出来反对。
其实李世民之前就召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去通过气了,对待倭国,依旧执行李浩当年的建议,反正李世民对倭国是没什么好感,长得丑就算了,还狂妄自大,自称天皇,臭不要脸。为了防止孔颖达口才太好,李世民特地让李浩前来参加朝会,李浩现在有参议政事的权利,可以在朝堂上发表言论,对付孔颖达的事,交给李浩了。
虽然李世民和房玄龄还有长孙无忌通过气了,但表面功夫还是要做好的,李世民装模作样地问:“哦?二位为何觉得不妥?”
房玄龄道:“上次倭国请求称臣,奉上国书,国书第一句便冒犯我大唐两次,可见倭国实有不臣之心。”
“房仆射此言差矣!”孔颖达忽然高声出列,行礼道,“陛下,老臣以为,房仆射此言差矣。”
李世民微微蹙了蹙眉,道:“孔祭酒有何高见?”
孔颖达缓缓道:“倭国上次所奉国书,确有对大唐不敬之言,然倭国偏安一隅,未通吾皇教化,此乃无心之失,并非故意冒犯,倘若我大唐揪住此言不放,有失上国君子风度。”
众臣闻言频频点头,均觉得孔颖达所言在理,李浩撇了撇嘴,暗自嘀咕:“又拿这些虚无缥缈的名声大帽子来压人,他也就这点招数了。”
孔颖达又道:“况且,倭国使臣拜见我大唐官员,朝见陛下,礼数颇盛,绝无不周之处,此可见,倭国对我大唐,敬畏无比!”
孔颖达所说的是实话,这个时期的倭国太弱小了,对大唐确实十分敬畏,此刻的大唐在他们眼中,就是天国一般的存在,这也跟他们的本性有关,他们向来欺软怕硬,崇拜强者,大唐强盛,他们就来跪舔,很正常,等到大唐哪天没落了,他们也会来捅一刀的。
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一时间竟无言以对,他们当然无言以对了,因为倭国使臣经过上次的教训后,这次的国书是字斟句酌,唯恐冒犯大唐,而且他们到大唐后也是一路点头哈腰地拜过来的,礼数上也挑不出半点毛病,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抓不到倭国的痛脚,自然辩不过孔颖达。
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不得已之下,只能偷偷转头,二人同时望向李浩,李世民也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到李浩身上。
众人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去,最后所有人都把李浩聚焦在李浩身上,李浩顿时浑身不自在了,只能尴尬傻笑。
李世民见他不主动出列,顿时虎起了脸,点名道:“诗狂,今年日是你第一次参与议政,对于倭国称臣之事,你有何看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