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成功哪个都做不到,他甚至不能替郑藩重新夺回金夏,所以郑成功的意思拖,给他三五年时间,一定为郑藩报仇血痕补偿损失,但郑彩却是有些倦怠了,郑彩虽然是郑成功的堂兄,但是年龄与郑芝龙相仿,年纪日长,兄弟郑联死在了厦门,他也不想与郑成功斗来斗去,有了退出之意,但他却没有好的退路。
当初成立婆罗洲开发公司,郑藩受到其他监国系其他藩镇的排挤,仅仅占了百分之五的股份,前往婆罗洲显然不行,以往的老对手会反攻倒算,若是解散军队,去台湾做一富家翁,郑彩心有不甘,而这正是遂郑成功的心愿,他更是不许,而李明勋与之相商,给出了一个方案。
郑彩退出东南战场,脱离大明,不再对郑成功提任何补偿要求,但郑成功要把琉球全部领地交由郑彩,从此东南只有一个郑藩,那就是郑成功。
乍一看这是要了延平藩的根基之地,实际不然,琉球虽然富庶,却要受到整个日本的威胁,虽然在中荷密约之中,荷兰不得帮助日本出兵琉球,但荷兰人一直在想日本提供造船和火炮技术,日本也在积蓄力量‘收复’琉球,显而易见,再过几年,延平藩就要面临日本和东南两大战场,凭其实力,根本招架不住,只得放弃一个,琉球自然是被抛弃的那个,而这并非合众国愿意看到的。
琉球的变迁当初是配合合众国占领虾夷地,合众国当然也想再占琉球,显然与日本进行贸易,自然开战不得,但也不能眼看着其再占琉球,因此最好还是借助其他力量占据琉球,而郑彩部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因为涉及合众国的利益,李明勋没有再强硬,派出使者秘密调停谈判,最终三方达成一致。
首先,郑藩与延平藩合并,奉延平王郑成功为藩主,而郑成功则命郑彩永镇琉球,而这一点是公开的,在秘密环节,郑彩不得再派兵前往大陆,并且完全放开琉球与舟山之间的贸易,也不得触碰延平藩在琉球的固有利益。
当然,郑彩入主琉球之后,军政事务直接向李明勋的统帅部汇报,实际上,就是郑彩替合众国占领琉球,以便将来合众国拥有琉球,而李明勋则答应,允许郑彩另外一子改名之后在合众国经商,而且郑彩获得成为元老的机会。
实际上,郑彩已经退出了明清战争,秘密加入了合众国国籍,为合众国,也为他自己而战。
如此,东南之变所有的事情才全部解决,当然,这是在朱明朝廷内部,合众国与延平藩的问题才刚刚开始,在郑成功公然拒绝了加入抗清御虏统一阵线之后,元老院颁布了《与延平藩关系法案》,在这个法案之中,合众国宣布了对延平藩的封锁和禁运,而这一点的目的有三。
其一为报复郑成功在东南的胡作非为,挑起内战。
其二限制延平藩的实力扩张,以免尾大不掉。
其三对日本有个交代,毕竟中日目前是友好关系,而延平藩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,如果合众国与延平藩交好,那就会影响中日关系,一面是帮助似友非友的延平藩,一面是壮大自身,李明勋很容易做出选择。
按照颁布的《关系法案》,统帅部首先取消东南战区和江南战区,监国不存在了,东南战区自然也就没了,合众国有权利对江南、浙江和福建三省发动战争,而延平藩也有权利对山东、天津和辽东作战,双方不再划分势力范围,也不承认势力范围。
东南战区没了,配合东南作战的合众国江南战区也要撤销,合众国与延平藩只是战略盟友而不是真正盟军,双方最大的配合也就是共同对满清宣战,并且在对方开战的时候趁机发动攻势,像两广会战一样,组织盟军统一指挥就是妄想。郑成功对李明勋都不忿,更不可能接受其他人的指挥了。
江南战区撤销的第一步就是放弃崇明要塞,崇明要塞的最大意义是堵住长江口,不让清军水师出来,显然清军通过大运河机动,可以进出杭州湾,意义已经不大了,而且其原本是作为舟山防线的最前线,那个时候,为盟友监国而战,义不容辞,现在为延平藩而战,那就是热脸贴冷屁股,一厢情愿。
江南舰队也要进行改编,两支桨帆战队降低为一支,另外一支调拨北洋战区,风帆舰队加强两艘重巡洋舰,增强远海作战能力,泗礁山上的行政、司法等人员全部撤回台湾,泗礁山只留下赵三刀继续担任舰队司令兼守备长官。
江南战区的原本主要长官进行了调整,许长兴作为长老,回到台北担任重要职务,赵三刀继续留在泗礁山,总责一切,顾三在舟山之战中与清军辽东水师作战,受伤较重,而且年纪渐长,有些力不从心,退役前往台湾,担任台湾行政区海上警备队总长官,至于崇明要塞守备司令塔克图,李明勋给这位困守崇明达到十年之久的好汉子一年的假期,假期完成后,前往青岛,担任青岛要塞守备长官,解放出武行,组建陆军新的作战师。
当然,合众国并没有完全不讲情面,在放弃崇明之前,向延平藩提出由其接防,但郑成功选择了放弃,他也缺少兵力,除了缺兵,郑成功更没有信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