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条路叫堂除,由宰相控制的中书门下负责一些职位的安排。
这些职位都比较高级,而且堂除禀承“为官择人”的原则,相对不泥于资格,比较灵活,宰执的个人意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比如陈执中给王安石安排的群牧判官,度支判官,就是这种。
如果宰相的人品不怎么样,堂除会变成相臣们党同伐异、弄权舞弊的工具。
吕夷简,文彦博,陈执中,王安石,都因为塞亲属或者私人,遭到过猛烈的弹劾。
最后一条路,就是皇帝了。
也是两条路。
高级、核心臣僚的任免,裁断权则掌握在帝王手里,即“特旨除授”,针对老臣。
而新人,只有状元榜眼探花,或者制举出身,才算是天子门生。
担任一任通判、签判就被召回京师授予清要职务,一般都是修起居注,知制诰起步,算是前边那堆人的预备队。
这就是三苏制科出来后,宋仁宗夸口说今日为子孙寻得三宰相的原因。
这两条路,是最安全,最清要,投入产出比最高的。
有时候两条路也是一条路,比如晏殊晏相公,自己做着宰相兼枢密使,女婿富弼做着枢密副使,要辞职宋仁宗还不同意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了,这是玩伴加同学,战友加基友的关系。从小到大一路陪伴刷出来的人品。
从法律文本上看,这是一套完美的制度,但是从实践中看,这套看似颇为全面严密,体现循序渐进原则,满足了大多数官员期待公平愿望,符合大宋一贯求稳风格的制度,执行起来和最后得到的效果,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