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时下旨,毕仲衍所著备对六卷,乃是纲要;全文名为中书备对,共达三十卷之多。
中书分类加印,发放各部院相关曹,房,并外路州,县。
中书不及者,许各路官书坊自行翻刻。
着为格式,官吏每年按职责填写“瞻望”和“总结”,以为预案,计较得失,供各路检察备档稽查。
一时间,“士大夫家争传其书”,各路书坊纷纷“奉旨盗版”,毕仲衍之名,一夜之间天下尽知。
……
乙巳,辽主以旱情严重,亲临上京群牧司西郊马场祷雨。
大草场上,牧草枯槁,只有临溪湿气较重的一些地方,还有青草。
小溪已经变成了细细一道水流,辽人为了得水,在溪中拦出了一道水坝,每晚拦出的溪水,勉强能够让马匹饮用。
为了搞好这个形象工程,耶律洪基拒绝了李拴住的合理建议,在上京周边一些山谷掘井,而是将之全部集中到了这里。
五口深井的天车,如今就架在了这里,根据李拴住的推断,今天将打穿水层。
黎明时分,上京城西门大开,鼓角声中,四万多骑兵簇拥着耶律洪基的仪仗,朝着西郊马场行来。
耶律洪基身侧,无数的萨满,僧尼,跳着乞雨的舞蹈,吟诵着经文,让这气派恢弘的场面显得多了一分热闹。
马队身后,是宗室,北院群臣,南院群臣。
随着队伍的行进,周边无数的部落纷纷加入,等到抵达西郊马场之时,整整聚拢了三十万众。
这是辽国特有的四时捺钵之礼。
天车上一个十来岁的小孩看到远处过来的人马洪流,从旗杆上溜了下来:“师父!他们来了!好多人!比眉山蚕市人都多!”
小孩是孤童,苏轼治密州,徐州,因为洪水饥荒,在两州整整收养了三千孤儿。
大苏被贬官之后,这些孤儿的生计成了问题,当地官府不愿意再接纳这些孩子。
大苏向苏油写信求救,苏油请示了太后,由慈善基金出钱,将孩子收容到汴京,杭州,眉山,继续教育。
李拴住很喜欢这样吃过苦的孩子,自家娃靠不住了,人家现在是西军高节度手底下的机要参谋。于是便挑了几个机灵的,带在身边,准备传授衣钵。